認識各種網路教材及其教學策略
(網際網路之教育應用)
網際網路與教育應用
•使網際網路大受歡迎的是全球資訊網所提供的圖形使用者界面
•另由於WWW的高度相容性及人機界面設計得當,才能在短期間內迅速竄紅。
•網際網路對於教育的影響除了它蘊藏豐富的學習資源外,在網際網路的各種服務中,與教育最有關係的,當以全球資訊網的應用最受囑目。
•行政院於網路建設的積極推動,藉由遠距教學體系的運作,民眾接受教育的管道走向多元化趨勢,學習機會的提供將不可限量。
全球資訊網運用於教學上的特性
以下從
•教學媒體
•教材
•教學原則
•學習者與
•教學者
等方面來說明全球資訊網運用於教學上的特性
媒體特性
全球資訊網源於透過網際網路設計成非線性知識的環境(Eaton, 1996)。使用全球資訊網傳送教材的主要優點是它提供了一個簡單、易取得與獨立介面的平台(Dyreson, 1996)。
WWW上的多種媒體介面都相容,可允許在同一個互動環境中整合不同的溝通工具,例如:電子郵件(E-mail)、討論群(News Groups)、電子郵件快訊(Mailing-list)、…等等。
多種媒體介面的組成,使得WWW可扮演多種角色:
1.可以扮演教師
2.可以成為出版中心:網路可以成為教育作家,可24小時不受時間限制上線發表文章。
3.是個公開討論廣場:成為提供學習者討論意見與交換心得的開放性管道。
4.是巡航器:網路搜尋幫助使用者更容易分類尋找資訊(Carvin, 1997)。
教材特性
•目前網路上的教材資源可簡單分為兩種:封閉式與開放式教學資源。
•封閉式網路教學資源是由某一教學機構提供給特定對象。教材可能是網路上的影音資料,書面印刷的資料,甚或是親身傳媒(如討論、參觀、實驗等)教學方式的組合。
•開放式的教學資源,是教學機構與學習對象均無限制。資源供應開放,但在教材方面比較不易如封閉式的有組織,或可與其它教學方式配合運用(黃慈,民86)。
•WWW的網路課程不但編輯容易,且可因應主題的變化立即更新或補充教材,甚至可利用網路現存相關資源(McManus, 1996)。
透過WWW傳輸學習內容的方式有下列幾項:
1.資訊式:利用WWW傳達課程大綱與相關事項。
2.補充式:提供與課程內容相關的網路資訊方便學習者自願地學習。
3.獨立式:課程內文提供於WWW上。
4.全面式:課程內容與課程活動都藉由WWW來進行(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1997)。
教學原則上的特性
WWW在教學應用方式與學習環境上,其教學方式仍有基本幾項原則:
1.系統性:WWW提供一個可誘發學習動機的學習環境。滿足個人的學習差異。
2.互動:超本文本身不具適應性與反省性,只不過是另一種管道代替原本紙張媒介所提供的閱讀文件。所以提供一些問題、作業與相關活動,讓學習者藉由互動而提昇學習效果是需要考慮的。
3.回饋:不管學習者習得正確或不正確的知識,都應該適時給予回饋。
4.反省:網路公開討論區(例如,電子郵件、線上討論群、學生個人首頁等)可以提供機會讓學習者交換彼此觀念與意見(Gilbert, 1996)。
學習者的特性
•由於超媒體環境提供更多自我導向、行動引導與任務取向的機會,並且可依序幫助學生建構自己學習的意義(Eklund & Eklund, 1996)。
•學習者的先前經驗與學習背景差異甚大,這個趨勢不只支持建構模式,而且提供學生發展研究技能。資訊科技挑戰了知識層級的角色,所以利用科技教學,應該採用學習者中心的學習方式(Eklund & Eklund, 1996)。
教學者的特性
•電腦網路線上教學使得教師的角色更為重要,從以往學習資訊的主導轉為引導(Duchastel, 1996)。尤有甚者,教師除了本科專業知能之外,也需要有電腦基本操作能力及網路操作能力,特別是電子溝通能力與遠距教學能力,方可有效扮演線上導師。由於教學設計的不同,網路教學環境大致分三類學習環境:
1.線上沒有教師,沒有課程軟體的學習環境。
2.線上沒有教師,但有課程軟體的學習環境。
3.線上有教師,也有課程軟體的學習環境(陳年興、王敏煌,民86)。
網際網路在教育上的發展
•網際網路在教育上的發展不該只是取代傳統課堂的書面教材,應該有效利用網際網路提昇教學程序(Stilborne & Williams, 1996)。
•網路學習環境不能貿然用來取代傳統教室的學習型態,除非能清楚指出或是驗證在教、學兩方都具有益處(Webb, 1997)。
•全球資訊網是否能讓每個學習者依自己的能力、經驗與進度而自主學習,以及有效滿足個別差異的學習者需求,有賴多元化學習資源的超媒體環境來發展成順應個別差異的遠距學習,且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必須有適當教學引導,提供學習者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路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